(通讯员 罗素洁 记者 吴一静) 10月21日,由余杭街道创编的民间舞蹈《五谷龙》亮相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开幕式暖场演出,充分展示了余杭的文化底蕴。

今年以来,余杭积极围绕亚运主题,组织开展公益性、普及性、互动性的文化惠民活动,持续放大亚运效应,做好文旅体融合发展文章,超前谋划赛后场馆开放共享工作。截至目前,我区已举办活动3051场次,线上线下有2665万人次参与。

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圈”出多元幸福生活

今年5月,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文广旅体局联合下发通知,以品质导师一对一引领品质团队的方式,开展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提升工作。

“导师与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结对,指导开展演出、培训、讲座等文化活动,打造特色鲜明的‘一圈一品’。”区文广旅体局负责人介绍道,在7月区“美丽洲”大舞台闭幕式上,举行国家一级导演、一级演员“王永林导演工作室”落户区文化馆的授牌仪式,还为来自浙江音乐学院、浙江歌舞剧院等的50余名专家发放首批余杭区文化艺术导师聘书,同时还挖掘、培育、命名了一批乡村文化能人、文化示范户,让基层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有明确的村社艺术中心日常建设运营团队,有从事社区艺术教育的师资团队,有参与村社艺术中心服务的志愿者团队……这是《余杭区村(社区)艺术中心创建标准》中对服务队伍的明确要求。今年,余杭区开展村社艺术中心创建工作,激发了村社的踊跃申报,推动了美育村、美育示范村的培育。目前,我区有浙江省美育村5个、美育示范村1个,位居全省前列。

依靠政府、企业、各类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私人的资金支持,依托一定的项目支撑,吸引大量艺术家、业余爱好者、民间艺人、志愿者等参与到村社艺术中心相关工作中,有组织地开展艺术教育、艺术学习、艺术商业活动,打造富有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品牌活动等。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不只是“到此一游”的打卡地

今年,余杭高标准建成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余阅阅读空间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5家、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35个。被评选为浙江省最美融合公共文化空间的余杭文化中心正在探索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之路,中心汇聚图书馆、文化馆、非遗馆、大剧院、文旅大数据中心,推出“余杭文化中心体验日”,探索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如由杭州万科投入建设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深耕“书、展、演”领域,运营7年来,形成了“樱花节”“戏剧节”等活动品牌,每年举办活动300余场,接待群众100余万人次。

坐落在乡村的文化空间,则着眼于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如位于百丈镇溪口村的杭州传梭博物馆是一座展示纺梭历史、乡土文化、手工技艺的综合性乡村博物馆。

我区修订了《欧洲杯预选赛附加赛_欧洲杯官网投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体服务暂行办法》,通过场馆装修及设施补助、开放运行补助、公益文体活动补助面向社会申报,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