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暖,越来越多人出门踏青、远足,在旅途中欣赏大好河山。老年游客也迎来出游潮,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部分中老年游客走一段路后,就要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站起来走上几百米之后又要找地方蹲一会、坐一会。这种走路走不远、走走停停的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间歇性跛行”。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因为老人腿部骨骼存在器质性病变,实际病根在腰上。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变性疾病,主要由于椎管容积变小而引起下肢酸胀麻木、行走困难等症状。

当椎管狭窄严重到一定程度,支配下肢活动的神经和向局部供血的血管就会受到压迫,无法自如支配下肢运动。因此,老年朋友在静止休息时可能没有什么感觉或者仅有腰部酸痛、腿上酸胀不适等症状,可一旦走起路来就会明显感到两腿发沉,迈不开步子,甚至还会出现下肢疼痛麻木。

平日里,子女要多留心观察父母的走路姿势,比如,老人平时是否喜欢弯腰走路;或是走上坡路顺利,走下坡路却费劲;又或是喜欢骑自行车出行。无论“弯腰”还是“骑车”,当人体腰椎处于前屈位时,椎管面积增大,可稍稍缓解椎管狭窄造成的不适。

一旦发现老人走路姿势不对,建议尽快到医院做一个全面的脊柱健康评估,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医生会根据相关影像学检查结合老人的症状及体格检查,明确诊断腰椎管狭窄症。

不少老年人确诊腰椎管狭窄症后,对“民间偏方”“祖传秘方”深信不疑,更有甚者采取倒走、撞树、放血等五花八门的方法来治病,殊不知这当中隐患重重。临床工作中,就曾有患者因为尝试了所谓治疗疑难杂症的偏方,而导致严重后果。

那么,什么样的治疗方案安全而有效呢?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渐进性疾病,早期阶段可以尝试保守治疗。在临床中,医生可能会建议老人卧床休息、针灸理疗等。另外,戴腰围也可以缓解部分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时间佩戴反而容易导致腰部肌肉力量减弱、局部疼痛等。

随着疾病进展,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或腰椎硬膜外注射治疗等手段减轻局部炎性刺激,缓解疼痛不适等症状。

当老人出现行走困难或腰部及下肢疼痛麻木到已经明显影响生活,或有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肌肉萎缩、大小便障碍等神经损伤表现时,这提示腰椎管狭窄已经进展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此时需要依靠手术治疗才能解决问题。

(文汇报)  

■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

良好的坐姿、站姿、睡姿对脊柱健康非常重要。比如,坐的时候最好选择可调节高度的椅子,同时腰部要有支撑。少翘二郎腿,以免造成髋部不对称,引起腰背部肌肉劳损。许多老人喜欢看电视或打牌,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这并非好习惯。

■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

床垫厚度一般在3-5厘米,硬度跟席梦思硬的一面差不多即可。平躺在床垫上,手伸向腰部明显弯曲的地方,没有明显空隙,自我感觉身体能放松;侧躺时,用同样的方法,腰部曲线部位与床垫间也没有明显空隙即可。

■注意预防骨质疏松

饮食上注意平衡营养,特别是奶制品、豆制品、蔬菜、肉类、蛋类的合理摄入,少喝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等。平时多晒太阳,适量补充钙剂以及维生素D。适度运动对预防骨质疏松和肌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但运动量和强度不宜过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