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朱解语 傅博文) 作为良渚文化大走廊首期“十大工程”之一,良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程加速推进中,一起来看最新建设进展。
良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程包含良渚区域项目以及瓶窑区域项目。其中,良渚区域项目位于勾庄村,东至古墩路西侧绿带、南至周坪路和现状加油站、西至规划公园绿地、北至长圩港南侧绿带。总投资6.41亿元,总用地面积1873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5078平方米。
项目将建设三幢分别为九层、十六层及二十一层的办公建筑。今年2月已启动桩基施工,截至目前,桩基施工进度完成15%。项目预计2028年5月竣工。“项目分为五个区施工。今年底前计划完成A区结构3层施工,完成B区、D区和E区土方出土。”项目负责人介绍。
瓶窑区域项目位于瓶窑核心地段,东至凤都路,南至汲才街,西至汲英路,北至李家斗港,用地面积19622平方米。项目已于3月31日开工,目前处于基坑围护施工阶段,工程预计于2028年3月完工。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实行“挂图作战”,每日更新各区域施工进度,全力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实施。瓶窑项目今年计划完成项目桩基施工,地下室结构完成50%。
良渚文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是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重点。针对遗址保护区内14个村(良渚街道8个村、瓶窑镇6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受限问题,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创新谋划出良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程,开展“文保飞地”政策试点工作,在保护区外建设两处楼宇,由相关产业平台、区属国企、镇街和14村共同出资建设,建成后统一招商运营,各村享受租金收益,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完工后,将使遗址保护区内14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实现显著增长,预计增幅在1.5倍至3倍。
“通过在遗址保护区外落实专项扶持用地,既能够保护遗址又拓宽村集体经济的增收渠道,让村民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