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濮玉慧 金于城) 你知道吗?良渚古城内城范围的确定是从一堆石头开始的。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西城墙展示点,整齐铺开的石头一眼望不到头,这正是良渚古城墙的墙基。
古城墙底部的铺垫石,是判断良渚古城范围的重要标志。当年,考古学家就是顺着石头的踪迹一点点找到合围的城墙。
为系统研究分析城墙铺垫石的形态、质地和来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浙江大学、南京大学,通过考古学、岩石学、地质学、地理学多学科合作,将所有显露的铺垫石进行形貌分析、岩性鉴定,共计10526块,并对部分样本进行加工痕迹微痕观察。通俗地讲,就是通过这些石头的光滑度、块头大小和材质,判断它们从何而来。
最终,通过这些石头的圆润程度分析,专家判断它们大多来自附近的山脚、河谷。莫角山东北向3公里的康门——照山附近的低山坡脚和沟谷是主要石源区;莫角山东南向2.5公里的石山下至北村附近的丘陵坡地为次要石源区;古城墙四角的雉山、凤山等小丘也提供了少量岩块。
当年,良渚先民肩挑手扛,将石头装上竹筏运到古城。石块没有经过统一备料直接铺就,不同来源的石头存在岩性或形状差异,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石块地基呈现出明显的分垄分块现象。
考古发现,良渚时期的交通工具有独木舟也有竹筏,专家何以推测良渚先民运输石块用的是竹筏呢?这涉及到一道物理题:根据石块分垄分块现象,专家推测出当年运输工具一次运载量,大部分块面的石头总重在1~1.2吨之间;少量块面面积只有一半大小,总重500~600千克。
目前考古发现的良渚文化独木舟最大载货量约300千克,而竹筏的载货量就高很多,10根筏竹的单筏实际载重500~600千克,如果将两个单筏绑在一起,载重量就和大块面石头的总重一致了。
据此,专家推测良渚古城铺垫石的运输工具是宽约2米、长约8米的双筏,偶尔使用单筏。
在西城墙展示点,记者发现遗迹中间有一长条是没有石块的。专家推测,这是良渚先民搬运时留下的作业通道。他们一个接一个递石头,再在石头上堆黄土,城墙就这样营建起来。考古学家还发现了草裹泥的痕迹,它能让城墙更加牢固。
当四面城墙围合确定后,一个东西约1700米、南北约1900米,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内城真真切切地摆在我们面前,它的庞大远超人们想象。2007年11月29日,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人民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良渚古城的重大发现为“石破天惊”“中华第一城”。
如今,在南城墙遗址展示点,我们还能看见五千多年前的石头、黄土和草裹泥,它们正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我家城墙五千岁”的故事。